fbpx

賽德克·巴萊 | 台灣國民電影~台灣原住民族與魏德聖的三部曲

  • HOME
  • BLOG
  • 台灣
  • 賽德克·巴萊 | 台灣國民電影~台灣原住民族與魏德聖的三部曲
賽德克·巴萊

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: 日本語 (日語)

【 賽德克·巴萊 / Seediq Bale / 霧社事件 / 魏德聖 / 台灣 電影

(中文翻譯=Jet Lu)

台灣國民電影『 賽德克·巴萊 Seediq Bale 』

你知道台灣國民電影『賽德克·巴萊』嗎?「賽德克·巴萊」的第一部「賽德克·巴萊 太陽旗」(2011年)成為台灣歷年電影票房中,僅次於「海角七號」(2008年)的第二名。連同第二部的「賽德克·巴萊 彩虹橋」合算的話更是歷年收入之最。的確可以稱做是台灣國民電影。

此外,票房史上最高收入的「海角七號」、「賽德克·巴萊」以及同樣都是魏德聖導演執導作品的「KANO」(2014),被稱作是魏導三部曲。

成為這三部曲的主題則是甲午戰爭(日方稱為日清戰爭)的隔年1895年開始,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為止,在這段時期經歷「 日本統治時代」的台灣。而在這三部曲當中,台灣人最難開口推薦給日本人的電影應該是「賽德克·巴萊」吧。

「賽德克·巴萊」描述的是台灣原住民聯合抗日暴動事件「 霧社事件 」。霧社事件發生於1930年,日治時期的台灣原住民時常被日本人羞辱、或是差別待遇,賽德克族的原住民為了維護自尊,因而聯合發動武裝起事。

如今,眾所皆知台灣為一個親日大國,日本統治台灣的歷史長達50年之久,而賽德克族與日本人戰爭為題材的電影「賽德克·巴萊」卻是近年來票房最賣作的電影,考慮到這點,顯然從台灣人的角度來看日本就不能那麼單純了。

這次,我想概述一下關於日本人不太了解的「霧社事件」,以及「賽德克·巴萊」描寫的台灣原住民、魏德聖導演執導的三部曲。

※照片(賽德克族馬赫坡社的頭目,也是「賽德克·巴萊」的主角莫那·魯道): 引用自Wikipedia

賽德克·巴萊 主角 莫那·魯道

關於『賽德克·巴萊』

「賽德克·巴萊」共有「第一部:太陽旗」與「第二部:彩虹橋」,實際上總共是超過4小時以上的超大作品。1895年開始的日治時代,日本人化運動持續在台灣被推動,原住民族本身的文化與習慣被輕視,有時更被迫服苛刻的勞役。在日治期間的1930年,日本人警察與賽德克族人之間發生糾紛,造成賽德克族發起武裝抗爭行動。這就是日治時代後期最大規模的抗日暴動「霧社事件」。

「霧社事件」經過 1930年10月27日在台中州能高郡霧社(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)發生台灣原住民在日本統治後期最大規模的抗日暴動事件。以霧社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·魯道為首,他率領六個社(部落)大約300名男子,首先襲擊了霧社各地的駐在所,接著攻擊正在舉辦小學校・公學校・蕃童教育所聯合運動會的霧社公學校。只針對日本人攻擊,約有140人被殺害。當地的兩名霧社賽德克族警察,在事件發生後各自自殺身亡。事發後,日本軍集結反攻鎮壓,起事的6個社約有1000人死亡,550名倖存者投降。(引述電影『賽德克·巴萊』官方網站

電影中賽德克族的角色找來台灣原住民演出。飾演主角莫那·魯道的林慶台,本業為牧師,此部電影是他首次擔任演員,相當令人吃驚。在日本相當知名的徐若瑄也在電影中參與演出,她的母親也是原住民。安藤政信、木村佑一也在電影中飾演日本人角色。

詳細的劇情在此先不劇透。對我最衝擊的一幕是,在日本人與賽德克族兩種身份當中苦惱的花岡氏,身穿著和服切腹自殺。此外,在日本軍追擊賽德克族的過程中,賽德克族的女性和孩童一起上吊自殺的畫面,令人印象深刻。使我想起了此事之後十幾年,在日本發生的沖繩戰役中集體自殺的景象。

賽德克·巴萊 林慶台 徐若瑄

關於台灣原住民

台灣的多元族群有四大群體,本省人、外省人、客家人、台灣原住民。台灣原住民人口約有54萬人(截至2016年6月),約佔總人口的2%,是最小的群體。目前,台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16個族,政府致力在傳統文化的復興,可以想見將來有更多的部族被列入認定。值得一提的是,「先住民」在台灣指的是「已經不存在的民族」;而「原住民族」則表示「原先就居住在此的民族」,便以此做為正式的稱呼。

※照片:引用自Wikipedia

台灣原住民指的是17世紀漢人來台之前,已經居住在台灣的人,他們屬於太平洋或印度洋區域的南島語族。清朝時期,與漢人通婚而同化的平地原住民,被稱作「熟蕃」。居住在山地,與漢人無法同化的原住民,則被叫做「生蕃」。在1930年的「霧社事件」之後,台灣總督府於1935年公佈戶口調查規定,將「熟蕃」及「生蕃」這樣帶有區隔意思的稱呼進行修改,漢化程度高的「熟蕃」改稱為「平埔族」,原先被叫做「生蕃」的原住民族統稱為「高砂族」。

二戰結束後,台灣進入國民黨戒嚴時期,台灣原住民的相關研究被禁止而中斷。直到1990年代,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上任後,才開始恢復研究。也因此,雖然我的太太這個世代學習過「霧社事件」,但在我岳母的年代,學校並沒有深入的教導過這段歷史。毫無疑問,如果台灣原住民的研究能夠取得進展,從旁協助台灣認同的確立,那麼對從中國撤退來台的國民黨來說並不是好事。此外,在支持台灣獨立的民進黨執政下,正在促進傳統文化的復興、各個原住民族的官方認定,也是確立台灣認同的一項重要政策。2016年8月,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對於原住民過去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正式道歉。

※照片:引用自中央通訊社日文版 フォーカス台湾

關於「 魏德聖 」的三部曲

儘管日本人看「賽德克·巴萊」會感覺不自在,但魏德聖的電影三部曲並不是都對日本抱持著批判的立場。比如說,我跟我的太太在交往前一起去電影院看「KANO」,電影中雖然有針對高砂族的歧視言論,但球隊中有擅長守備的日本人、打擊見長的漢人、腳程飛快的高砂族人,來自不同背景的選手組成一支勁旅打進甲子園,這樣的故事令人感到無比溫暖。

※照片:引用自『KANO』電影官網

KANO / 魏德聖

魏德聖的三部曲,不同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「台灣新浪潮電影」世代,對於其代表的導演為侯孝賢等外省人,魏德聖作為本省人這點上來說,他不儘是著眼於本省與外省的框架,也將焦點放在台灣的原住民族身上,描寫出台灣多元族群社會的複雜。

在「賽德克·巴萊」之中,可以聽見中文(普通話)、台語、日語、賽德克語等各種不同的語言穿插在角色的會話當中。根據台灣的歷史,台灣人在日治時期需要講日語,到了國民黨的戒嚴時期則被強制使用中文(國語),在「賽德克·巴萊」中首次亮相的賽德克語,我明白它的出場是非常有價值的。

※照片:引用自『賽德克·巴萊』官網

賽德克·巴萊

儘管魏德聖的三部曲是以日本統治時期為背景的故事,但他不是只有批判日本統治的觀點,而是在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的史實當中,尋找以台灣為名的認同與台灣人的根,我想這是他想探尋的重點。雖然台灣和中國之間的關係依舊複雜,但是台灣的年輕世代抱持著堅強的本土意識,因此能夠理解為何魏徳聖的三部曲在台灣擁有廣大的人氣。不論是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,或是台灣社會的複雜性,從這些觀點來看「賽德克·巴萊」這部電影,是非常有趣的。

※本文補充資料參考以下部落格文章

👉 甘党Yと辛党R|台日新婚夫妻的交換日誌

https://diary-ry.com/2020/06/10/223/

 

 

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: 日本語 (日語)

関連記事一覧

Comment

  1. No comments yet.

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post a comment.